股票 公司研究

显示 收起

“借牌生产”隐患重重 海螺型材弃购奇瑞新能源

停牌两个月,重组有花无果。海螺型材昨日宣布放弃收购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奇瑞新能源”),在新能源车概念大热的市场背景下,令不少心怀期待的投资者扼腕。而更让市场诧异的是,海螺型材竟因为“奇瑞新能源尚未取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放弃收购。参照海螺型材此前公告所披露的奇瑞新能源早在2010年即已成立,且有报道称该公司2015年实现了1.4万辆的销量,销售收入已达到10亿级别,都与“尚未取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表述显得格格不入,令人匪夷所思。

海螺型材弃购奇瑞新能源

据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这一矛盾现象正揭开了新能源车领域的行业潜规则,即部分大型车企集团将自身的生产资质“借给”旗下新能源车子公司使用,这一“借牌生产”模式除了可能面临行业监管者的质疑,还使相关并购重组隐患重重,导致作为标的资产的新能源车子公司无法确保其资产与业务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生产资质问题成隐患

据记者了解,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有一潜规则,即生产销售新能源乘用车的独立子公司多无生产资质(2016年起才有部分公司获得资质),主要通过借用母公司生产资质或合资股东生产资质等形式,来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奇瑞新能源也不例外,没有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只是借用奇瑞汽车的生产资质。

行业规则方面,2015年7月《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实施后,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问题才有了明确界定。但由于该规定对申报企业的研发能力、知识产权、品牌、样车检测以及工厂认证等各方面的要求较高,获得这一生产资质的企业其实寥寥无几。今年3月,北汽集团旗下的北京新能源拿到了首个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5月,五龙电动车旗下长江EV拿到第二个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而直至今日,奇瑞新能源仍未传出获得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的消息。

不过,对于奇瑞新能源因无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而存在的隐患,海螺型材此前只字未提。5月,海螺型材首次对外宣布拟收购奇瑞新能源时,仅表示:“相关事项尚处于论证洽谈阶段且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即使在停牌一个多月后,6月22日海螺型材仅公告称:“原计划2016年6月21日披露本次重组预案,但截至目前本次重组涉及的尽职调查、审计、评估等相关工作尚未完成,本次重组具体方案仍需进一步磋商和论证。”7月6日,海螺型材称“重组方案亦在进一步磋商和论证中。”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