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投资分析

显示 收起

委外资金格局大势已定? 基金投资遭遇瓶颈(2)

“央行明确了要着手研究将理财资金纳入广义信贷,短期影响不好评估,但是对市场预期已经有了影响。”某券商委外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预期委外资金流入减少,债市近期已经出现了较大调整。

事实上,随着经济数据好转,经济基本面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国金证券通过研究三季度数据发现,企业盈利连续回升,这是从2008年出现快速下滑以来,连续第3个季度回暖。

“企业盈利改善一方面得益于供给侧改革带来的价格回暖,另一方面说明需求侧有一定好转。我们认为,ROE的回暖至少将维持到明年上半年。企业利润回暖一方面封杀制造业投资进一步大幅下行,制约利率下行空间;另一方面,对于股市基本面有一定支撑,提高风险资产吸引力。”国金证券称。

市场人士进一步表示,近期出炉的PMI、CPI数据都可以证明经济正在回暖,这都对债市是利空。此外,理财资金纳入广义信贷的预期以及年底美元加息,都将带来流动性边际收紧,或许进一步提升了债市调整的概率。

“冒险之旅”能行多久?

由于充足的流动性推动,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在近年出现风险偏好上升的趋势。而这个趋势,短期内没有任何结束的迹象。

来自业内的信息显示,作为资金输出方,银行的投资管理部门,近期不仅没有放慢委外的步伐,相反还在进一步拓展委外资金通向权益类资产的渠道。

部分大型银行正在通过两个渠道拓展,一方面,对于前期已达成合作的投资机构,增加规模,提升风险资产的配置比例的工作一直在加快实施。

另一方面,围绕着近期兴起的“权益投资”需求,不少银行正在推动其机构“投资白名单”的扩增,也就是说,部分商业银行还在增加它的投资受托机构的范围。

于是,依然有不少基金公司放言“明年将是委外大年”。

不同的声音也有。有业内人士表示,从规模角度看,一旦央行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宏观审慎评估中的广义信贷指标范围,表外理财规模大概率将放缓,委外投资的增速也将受到较大影响,这个状况或许在明年就能看到。

该人士预计,由于表外理财受到的监管少、可加的杠杆高,因此收益率通常要高于表内理财。近年来表外理财的规模远高于表内理财,约占整体银行理财规模的70%。表外理财的监管新政一旦实施,对这个格局将有重大影响。

海富通债券基金部总监陈轶平认为,新政可能会刺激基金公司降低对委外资金的依赖度。“从目前来看,银行资产的配置需求与当今经济发展状态是匹配的,单纯地将表外理财纳入MPA并不会给整个态势带来大的扭转。但是,如果委外规模增速明显下降,公募基金行业可能会减少目前对委外资金的强烈依赖,寻找下一个新的产品模式。”

兴业证券认为,理财资金扩张是今年“债牛”最重要的逻辑。对理财资金的监管趋严之后,流动性的风险由利率债市场传导至信用债市场,进而导致信用债被抛售。而由于所有资金的源头——居民的资金已更偏向追求稳定的收益,这些被抛售的信用债(或者说风险)可能没有资金愿意承接,这是信用债所面临的更大的风险。

济安金信基金研究中心主任王群航认为,政策突变、经济好转和权益市场转牛,都有可能造成委外资金增长势头告终。

“上百家银行可以看作一致行动人,一旦有政策出来压缩委外规模,不排除出现大额赎回的可能。”王群航表示:“另外,一旦经济好转,实体经济的资金不再流向理财资金,也会导致委外规模缩小。”

除去资金面的延续程度成疑,个别受托机构的管理风险,也在资产的高速增长中有所暴露。

据悉,由于涉及多类别资产的管理,目前不少委外定制基金开始增聘基金经理,由两个或三个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一只基金,分别担纲不同方向的投资。

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基金能够得到更专业化的管理,弊端也很明显,一个基金的组合被分割成了几块管理,谁也不会对基金的整体表现负责。

另一个做法是,安排一个基金经理(通常是债券基金经理),统一负责基金的投资,由权益投资部安排基金助理或研究员,承担该基金的权益类投资。

但后一种做法的后遗症是,由于不挂名,权益投资团队不太可能配置最好的人才来承担助理岗位,这种做法的业绩波动性堪忧。

总体上看,基金委外投资的风险偏好上升之路能走多远,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如果解决不了基金公司管理能力的适应问题,无止境的高速扩张带给行业的未必只是喜悦和福音。

委外产品申报趋严难阻资金热情壳资源遭多路资金拼抢

多家公募基金公司的产品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由于此前申报了过多产品,监管层已经暂停了公司新产品的审批。

此外,证监会针对所有基金公司提出的“滚动30天上报不超过10只产品”的规定也已经在稳步实施。

据悉,产品申报受限,主要是由于前期基金公司上报了大批量的同质化产品,这其中以委外债券型基金最为典型,尤其是纯通道委外定制基金将受到严格控制。

委外申报趋严

日前,包括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多家基金公司均收到暂缓产品申报的“窗口指导”。

其中,深圳某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关悦(化名)表示,“我们确实已经不能再上报任何产品了,因为之前申报的数量太多,积压了很多产品,目前我们待审的基金有三四十只,其中有很多都是委外基金。如果按照三至四个月的正常审批流程,我们最快也要到明年三月份才能重新上报产品。”

来自另一家同样处于暂缓审批状态的基金公司相关人士钟宜(化名)也提到,“我们9月份上报的12只产品目前都还在等审批。证监会负责基金产品审批的也就四五个人,一下报太多他们也忙不过来,工作量确实很大。我们估计暂缓批量产品的申报可能也有这方面因素。”

除了这些被暂缓审批的公司外,此前传出的每月不能申报超过10只产品的口径则是针对所有基金公司。

钟宜介绍,“会里现在的要求是滚动30天上报不超过10只,假如当日新上报产品,则向前推30天,如达到10只就会发函提示。”

据悉,近期监管部门对于“批量申报新产品”的限制措施主要在于前期基金公司上报了大批量同质化产品,其中以委外债基最为典型,近期种种窗口指导也主要出于对此类产品加强监管的目的。

“一些纯通道型的委外产品,目前受到严格监管,”华南一家基金公司的固定收益部负责人张欣(化名)表示,“比如个别规模达几百亿的债基,如果真的要自己去找债券来配,没有半年根本配不下来,基金公司直接拿过来,就是做个通道,自己不用动脑子。会里现在对这类产品管得较死。”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