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公司研究

显示 收起

监管重拳施压万能险 险资A股账户配置料“变形”

险资近期在二级市场增持股份动作频繁,引发多方关注,市场对于本应作为A股“压舱石”的保险资金的质疑之声时有泛起。恰逢多路险资大鳄动用浮存金在A股市场吸筹的密集窗口期,监管举措成为牵动相关概念股股价走势的重要因素,实际的监管行动也已经开始。

监管重拳施压万能险

保险资管人士认为,5日保监会叫停前海人寿开展万能险新业务,向市场释放了险资内部持续调整结构的信号,也为以万能险为主打产品的保险公司敲响警钟。险企今后在产品结构调整中当有“断”有“舍”,在风险与收益匹配中做好平衡之“离”。但是,并不能将万能险与保险资金划等号,更不应将举牌视为险资的常态。在A股市场,保险资金在举牌案例和举牌公司数方面仍是“少数派”。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未来数年万能险向长期保障性产品回归的预期逐渐明确,险资降杠杆的效应会渐显成果,投资A股的风格也将向真正的长期价值投资者靠拢,行业因少数公司“野蛮”打法而背负的压力或有所纾解,保险资金在A股市场上的万能险账户分布亦会出现变化。附加万能险的“以附促主”的销售模式正逐渐成为主流,未来险资举牌行为仍将上演,但数量必定会减少,由“多而泛”转向“少而精”。

万能险≠全部险资

12月5日,保监会下发监管函,针对万能险业务经营存在问题,并且整改不到位的前海人寿采取停止开展万能险新业务的监管措施。前海人寿随后回应称,已成立了整改小组,落实监管要求,暂停万能险新业务,并安排了专项工作组负责万能险账户分拆的整改落实工作,力争在12月30日前完成,目前已部署2017年“开门红”工作,明确了产品结构以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产品为主。

2016年以来,保监会对中短存续期业务超标的两家公司下发监管函,采取了停止银保渠道趸交业务的监管措施;累计对27家中短存续期业务规模大、占比高的公司下发了风险提示函,要求公司严格控制中短存续期业务规模;针对互联网保险领域万能险产品存在销售误导、结算利率恶性竞争等问题,保监会先后叫停了前海人寿、恒大人寿等6家公司的互联网渠道保险业务。5月—8月,保监会组织7个保监局对万能险业务量较大,特别是中短存续期产品占比较高的前海人寿、恒大人寿等9家公司开展了万能险专项检查,并对发现问题的公司下发了监管函。

北京一家保险公司创新事业部负责人安迪(化名)表示,万能险在“宝万之争”中引发资本市场关注,导致保险资金被误读。一方面,从负债端来看,保监会相继出台的政策,规范险企万能险产品的运作,力求引导万能险向长期性、保障性的方向回归,在未来数年内实现其保障风险功能的正常化,而这也成为多数保险公司转型的方向。

安迪说:“最明显的是,之前一些与网络平台合作的万能险,现在多数都已经不再以强调理财预期收益率为主,但也不乏有铤而走险的个别案例。”他表示,保险公司普遍在朝“保险姓‘保’”转型,在优化产品结构的过程中,将万能险的理财功能弱化是一个趋势。

另一方面,从资产端来看,将万能险视为险资代表有失偏颇。安迪表示,在资本市场上增持股份或达到举牌线的险资账户,确实有很大一部分是万能险账户,但从所有保险公司参与A股投资的账户分布来看,传统保险账户、分红险账户、投连险账户及其它类型的账户比例并不低于万能险账户,只是因为举牌信息披露的原因,万能险更多被曝光,使得业外误认为万能险是险资的主流。

上海某保险资管人士张璇(化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个别险资的举牌行动让保险业近两年的投资承受了较大的舆论压力,即使险资反复强调不谋求上市公司控制权,只是想进行财务投资,外界的质疑之声依然不减。实际上,从当前A股的投资结果看,保险资金虽然投资很多股票,但有两个方面仍是绝对是“少数派”:一是举牌案例占险资持股上市公司案例的比例,二是举牌公司占保险业市场主体总和的比例。她说:“保险公司可投资股票、基金、债券、非标资产等标的,且多数保险公司行事谨慎,持有A股股票只是大类资产配置中的一部分而已。如果把险资视为在股市中靠炒作题材获利的‘大庄家’,那就是以偏概全地看待险资。”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