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公司研究

显示 收起

现金支付不会消失 无现金社会仍有很长鸿沟要跨越

无现金社会并非一个陌生话题,从进庙烧香的香火钱扫码,到无现金报账与结算,再到无人值守超市,均已或即将成为身边从陌生到熟悉的生活场景。只是前不久爆出生鲜超市拒收现金的新闻,无现金社会的话题再次成为热点。该生鲜超市倒是从善如流,立马在全国所有十余家门店均开设现金付款通道。客户凭购物小票便可享受与使用APP付款后一样的退换货服务。当然,远不如凭借线上记录使用手机操作起来方便快捷。

现金支付不会消失

众所周知,在以支付宝与微信支付为代表迅猛发展的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目前用户量和交易规模均为世界第一。支付场景革命已经静悄悄发生。从一个普通人的月末账单归类,或者从整个社会钱的流动路径去观察,越来越多的支出都与支付宝或微信这样的平台发生关联。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我国三、四、五线城市商家接受手机支付与客户线下支付的交易笔数,均呈几何级同步增长之势。从这个角度去看,说无现金社会正在倒计时,似乎也并不为过。多个日常生活场景中,客户没带钱包见怪不怪,商家不能手机支付,多少显得滑稽。这种下意识的全民参与无现金社会的建设,可能就是支付宝年初那条引发争论的 “我们想用五年时间推动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微博的底气所在。

只是,从移动支付的普及,到无现金社会,其间还有很长的鸿沟要跨越,而这绝非是一个地方政府或一两家企业所能填补的,需从更高的层面来搭建一个上层建筑,而且这种推动理该是多元的、平等的,需以有序竞争格局去满足消费者和消费场景多元化的需求。因而,这是一个支付手段从现金朝无现金过渡的时代,身处各个领域与背景的客户,在确认支付安全的前提下,会选择对他们最便捷的支付方式。

君不见,即便在我国的金融之都上海,部分地铁站曾在设置了自动充值机器之后不再提供人工售票及充值窗口,一时让不少既无支付宝又不懂银行卡支付的老人发懵不已。最终,这些地铁站还是保留了若干人工窗口。即便家门口的“黄焖鸡米饭”店早已支持扫码,但保不齐500米之外就有一家以各种理由拒绝现金之外支付手段的商家。

法国国立科学技术与管理学院的经济学博士菲利普·埃兰在他的新著《银行的末日到了吗》中认为,现金支付不会消失,消失的是银行卡。按他的推断,科技革命将打破现有的货币系统规则。各种新形态的支付方式将改变我们和金钱的日常关系,使我们的经济更健全。显然,支付手段的革新,并不意味着现金的消失。鉴于地铁站取消人工窗口造成诸多不便等前车之鉴,公共服务机构尽力提供多种手段的备选就显得比较迫切。

毕竟,即便有朝一日我们进入了相对成熟的无现金社会,仍会存在一部分喜欢使用现金的消费者,商家岂能漠视这部分人的需求?简而言之,无论客户限于其自身的认知水平,使用何种合法的支付手段,都需要被平等对待,都需要被提供相应的最起码的服务。这非但属于技术范畴,也是社会道德范畴。

蚂蚁金服CEO井贤栋也表露出了同样的观点,呼吁商家平等对待不同支付选择。超越竞争,在用技术给用户带来便利和价值的同时,也关照特殊群体的需求。

再说,真正的无现金社会,也并不天然伴随着智能手机扫码,而应该是整个智慧生活的内涵或者外延的一种。智能手机只是作为其中一个载体,包括扫码这一动作,只是智慧生活降临过程中的一瞬。而生活场景的智慧化也会反过来加速金融等行业的重构,这才是无现金社会真正有趣的前景。支付领域已经开始进入“万物皆载体”的新阶段,指纹、虹膜也已经成为比较成熟且常用的识别方式,应用场景逐步丰富。

无现金绝不是拒绝现金,这是当前无论作为商家还是客户都绝不容含糊的前提。包括概念、界面、组织及技术创新在内的各项金融服务创新,让顾客操作简捷,让客户觉得爽,是当前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无现金桥梁机构把顾客的感受与体验,当作事关自身生死存亡的一种努力。而无论身处几线城市的客户,只需按照自己的认知进度和个人对于支付安全的感受与体验,不被有意误导,不被无知恐吓,自然而然参与这一支付变革历史进程中来即可,并有权利与渠道来反馈与升级这一进程。毕竟,支付宝们没有自己的虚拟货币,只是一种支付手段,也即将面临网联这一行业统一支付平台的规范。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