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治理多元化起航 “搭桥方案”展现中国责任
全球气候治理多元化起航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3次缔约方大会6日在德国波恩举行。面对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切实威胁,各方将再度寻求更加紧密的国际合作。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气候治理将步入多元化共同作用时代。为有效实现减排目标,中国已作出实际努力。
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据悉,此次波恩会议的主要任务便是按照《巴黎协定》的要求,为2018年完成实施细则的谈判奠定基础。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10月30日发布的《温室气体公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于2016年以惊人的速度急速上升至80万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然而,根据联合国环境署近日发布的第八版《排放差距报告》,目前《巴黎协定》所做的减排承诺,相较实现2摄氏度温控目标的最低成本路径,存在着110至13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差距。当前各国的减排承诺只达到了实现2030年温控目标所需减排水平的三分之一,而私营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行动力度也远不足以弥补这一鸿沟。
报告还指出,就目前来看,即使所有有条件和无条件的国家自主贡献承诺得以完全履行,截至2100年,全球仍极有可能升温3摄氏度以上。如果美国在2020年按计划退出《巴黎协定》,整体情况会更惨淡。美国总统特朗普于今年6月1日突然宣布美国将退出《巴黎协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黄晓勇对记者表示,《巴黎协定》中所设定的减排目标,似乎并没有法律约束性的承诺,它的执行更需要国际社会的自觉力。
黄晓勇具体分析说,首先,《巴黎协定》的运行不受它国“不作为”的制约。应对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的共识,而低碳发展是社会进步和时代进步的主旋律,不可能逆行。其次,伴随着新兴经济体地位的不断提升,合理的国际气候制度对于《巴黎协定》的有效实施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