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公司研究

显示 收起

百家科创板受理企业被审阅 换赛道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在科创板受理企业超过百家之际,这些企业也被置于全市场的聚光灯下接受审阅。记者发现,其中有十余张“熟面孔”曾经在主板或中小创的队列里闪现过,有的曾IPO被否、有的撤回了申请材料、也有的借壳失败。

公司IPO

“换了赛道”,成为市场关注这批企业的焦点。怎么评判他们?是弯道超车,抑或从拉力赛变为越野赛,还是改换门面重整旗鼓?事实上,每家企业的现实情况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但他们无疑是幸运的——科创板的诞生给了这些企业再次选择的机会,注册制的试点给了他们再次选择的权利。同时,相较此前的赛道,这次他们的选择将面临更大范围、更具穿透力的市场检验——包括注册制审核的“牙齿”和全市场的目光聚焦。

“熟面孔”们走到这一关,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熟面孔”不等于问题企业

应该说,“熟面孔”们出现在受理名单中并不意外。相反,这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一个合理现象。

首先,被否、撤材料或有过借壳计划的过往经历,并不能构成一种价值判断,不能由此认定这些企业就是“问题企业”。其中有企业不符合原发行条件的可能,也不排除企业有自身发展的原因。

尤其是在原框架和发行背景下,由于发行条件对发行人控制权结构、主营业务的稳定性有明确的要求,而审核节奏和用时的不确定,意味着企业一旦提交材料,审核期内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并购重组等均会受限,很可能影响公司业务发展,甚至为了稳妥起见企业会放弃一些重大机会。

尽管这一问题随着2017年审核提速而有所改善,但是不可否认,有些企业因为曾经的IPO预期不明确同企业发展之间的矛盾,选择撤回材料或者转而借壳,这是企业的一种选择。即便是在同一板块之内,因企业自身发展多次闯关后成功登陆A股市场的也比比皆是。据Wind统计,2018年至今,就有30家企业在同一板块里多次闯关,17家最终成功入围。

其次,即便企业因不符合原IPO条件被否,并不意味着被剥夺了重新选择IPO赛道的权利。更符合科创企业成长特点的科创板上市条件,相比其他板块本身更具包容特征。换句话说,为一些极具成长潜力但前期需大量研发投入的企业提供独有的资本平台,是科创板使命的应有之义。正因如此,这些企业有了重新选择赛道的机会。

顺应不同质地、处于不同生命发展周期的企业,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需要建立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板块和板块之间的差异性来构建。就如同法拉利可以在拉力赛中一骑绝尘,但若跑越野赛,恐怕就举步维艰了。没有人会说,车不好,适应性使然也。正因如此,如果没有“熟面孔”们的出现,反倒要反思:科创板上市条件是不是还不够包容?

“换赛道”不等于抢跑

选择阻力最小的方向前进,是企业顺应市场的本能反应,换赛道本就顺理成章。

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就意味着受理的规则公之于众。既然赛道摆在那里,“参赛证”发放条件已公告天下,申请“换赛道”便是企业的权利。只要过程合法合规,应当尊重每个参赛者选择的权利。

如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所说:“这个现象很正常。根据之前规定,IPO被否6个月之后就可以再次申报,再次申报时,认为自己符合科创板条件,选择科创板这个通道有政策红利,自然就来试试。”显然,根据试点注册制的市场化、法治化导向,合规就应受理,这没有问题。

然而,科创板包容性制度的“友好”,却并不意味着换了跑道就能“抢跑”或犯规。科创板审核有较为明确的审核预期,这是规则的包容;科创板有相对确定的审核周期,这是制度的公平;科创板有严格得近乎于格式化的审核模式,这是执行的牙齿。

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很多申报企业和中介机构向记者表达过“科创板审核更严了”的感慨。“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就是注册制审核的牙齿。目前,公开披露的问询内容只是首轮,其问询的严肃程度已引起市场广泛关注。想要“套利”?那你得经得起一轮轮的追问、全市场的审视,还有可能是企业自身都无法接受的市场给出的“低定价”。这种更大效能的“泛审核”,最大程度上杜绝了所谓的套利机会。

“熟面孔”并不必然是问题企业,科创板的规则自带“去美颜去滤镜”的功能。科创板不是投机套利的“乐土”,而是服务培植“真科创”的热土。相信通过后续的审核和市场检验过程,所有的企业都能获得一个符合自身实力的“竞赛”席位,市场会是最好的“称重机”和“裁判员”。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