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利率政策引发三大担忧 会给银行带来直接成本
欧洲央行近日发布的最新货币政策会议纪要透露出更多的鸽派声音。市场对该行的下一步货币政策走向也渐形成共识,那就是最早会在3月份进一步下调隔夜存款负利率水平(目前为负0.3%),甚至会加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如从每月600亿欧元增加至800亿欧元)。
另外,全球多家央行也已开启负利率之路。从理论上讲,政策利率降至负值,能够刺激经济增长和实现通胀率反弹,但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央行的对外沟通能力,其是否能畅通、清晰且准确地传递出这种决心和信号,而不是给市场带来恐慌,削弱各界对经济前景的信心。
对于负利率及其实际效果,投资者关注的是以下三个方面,或者说有三个担忧:
第一,负的存款利率会给银行带来直接成本,损害其盈利状况以及降低其发贷意愿。据英国经济分析机构凯投宏观的预测,在欧洲目前实行负利率的四个经济体(瑞士、丹麦、瑞典和欧元区)中,负利率实际每年给该地区银行的新增成本约为45亿美元,其中利率最低的瑞士银行业承压最明显。不过,从欧洲银行的整体体量以及其运营收入与利润来看,这个成本基本上属于小级别,只要负利率能够起到预期效果,实体经济实现复苏,那么成本终究会得以补偿。
第二,央行的负利率竞赛或会导致无意义的汇率战。从某个角度上来看,负利率的推行确实起到了推低货币汇率的效果,只是说迄今为止,还不能认为各主要央行正在进行竞争性汇率贬值。而且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之下,更趋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降低家庭和企业的信贷成本,进而提振经济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三同时也是最大的忧虑是,尽管降息目标是支持实体经济,但也给外界以央行“黔驴技穷”的印象。这样,与其说降息是缓和市场的恐慌和担忧,还不如说是加重了各界的不安感,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负利率推出了(如瑞典央行进一步降低负利率),全球股市却出现一轮抛售潮的原因所在。
央行推出的政策效果最终会怎样,取决于两方面因素:首先是央行的沟通渠道和技巧,这是问题的面子。不可否认,金融危机之后,央行政策的透明度有了显著提高,这离不开金融监管体系的内审和改革,也离不开明星央行行长如伯南克、德拉吉和马克·卡尼的以身示范。其次是央行工具箱的广度和深度,这是问题的里子。广度是指央行还有多少招数可以出,这受囿于各经济体金融体系状况和货币传导机制等因素;深度是指央行的这些招数能够持续打多长时间,而不至于让市场立刻拆穿央行的政策下限。
当然,无论是面子还是里子,货币政策始终是药,政策是好是坏,经济肌体会有反应,医生医术高不高,患者说了算。央行负利率并非人类智慧的创新,但效果也并非短期所能判断。需要多次强调的是,央行在实施负利率政策前后时需要与市场进行充分沟通,引导市场预期,才能减轻金融市场的猜忌,把市场波动幅度降至较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