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显示 收起

2016赤字率将提高到3% 财政支出有效性将遇大考

面对处于“新常态”的中国经济,运用诸多逆周期的调控政策稳增长,并非易事。在经过央行几轮“降息降准”后,货币政策可供腾挪的空间已然缩小,采取更具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已成为各方共识。

2016赤字率将提高到3%

3月7日,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在财政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2015年的实际赤字率为2.4%,2016年的赤字率将提高到3%,相比去年提高0.6个百分点。提高赤字率符合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基础之上,着重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不久前召开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央行行长周小川表态,中国货币政策仍有空间和工具,但是任何政策一旦用久了,效应就会递减。因此,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要跟上,而结构性改革要中长期才能见效。

但在税改攻艰之年,财政收入将面临缩减压力,此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所能动用的工具以及施展的空间,都会受到掣肘。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摆在眼前的五大现实任务,在地方政府降杠杆的同时,中央政府无疑要升杠杆,这对财政支出和政策覆盖的精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财政政策重要性成共识

金融危机面前,全球对货币政策的依赖,已经引起各国政策制定者的注意,当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边际效应开始递减时,财政政策的作用愈发凸显。

此前,各国对于是否更多使用财政政策存在不同看法。但此次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公报则明确,将灵活实施财政政策,以促进增长、创造就业和提振市场信心,同时增强经济韧性,并确保债务占GDP的比重保持在可持续水平。将尽可能采取增长友好型的税收政策和公共支出,包括将支出优先用于支持高质量的投资。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财政政策将向何处衔枚而进?

2016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提出,2016年的财政政策将要加大力度,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提高至3%。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3%的赤字率不是需要坚守不放的红线,而是一层可以捅破的“窗户纸”。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与央行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曾先后呼吁,应破除固有观念,放弃欧盟马斯特里赫条约中提出的3%赤字率红线。

同样有声音对此表示担忧:在预算约束仍不健全的财税体制下,如何确保通过赤字所增加的支出有效性?能否避免大水漫灌式的路径依赖?更为重要的是,财政支出如何在企业去产能和中央加杠杆之间保持平衡。

处在经济换挡期,上述担忧需要政府通过部门间的协调与执行力去化解。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