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显示 收起

刘元春:国企杠杆率高企背后是增长模式问题(2)

课题组发现,无论是从中国社科院还是BIS的数据看,我国宏观层面的杠杆率自2008年起一直在上升,但微观杠杆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自2008年后就一直在下降,到今年一季度才有所反弹。两者出现了有趣的背离。

课题主持人、央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纪敏解释说:“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背离?我们觉得可以从资产收益率下降这个角度切入分析。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有复苏扩张、繁荣高涨、停滞衰退和萧条崩溃四个阶段。理论上,在经济由繁荣高涨进入停滞衰退时,微观杠杆率下降,但由于资产价格高涨,非理性企业和市场投资者负债下降的过程缓慢,产出下降的速度可能远远快于负债下降的速度,宏观杠杆率仍然是上升的。”

应关注杠杆的速率和结构

金融的本质,就是运用杠杆。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融资并形成债务,以及作为其镜像的投资,是工业化社会正常运行的条件之一。

但如果要细究历次金融危机的共同点,那就是过度举债。无论是政府还是银行、公司或消费者,繁荣时期的过度举债会造成很大的系统性风险。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白重恩指出:“我们有必要分清:目前的高杠杆率,究竟是周期性因素所致,还是一种趋势化的现象。如果是周期性的,未来经济会反弹,杠杆率自然会下来,去杠杆的迫切性不是那么强。但如果是趋势性的,就需要采取特别的措施。”

杠杆率是否适度?课题组在《报告》中指出,高而稳定的杠杆率水平并不意味着高风险,但快速增长的杠杆率则应该引起投资者和监管者的注意。

国际上著名的“5-30”魔咒,是由野村证券于2013年提出的,即在5年的时间内,以国内信贷规模与一国GDP之比为代表的杠杆水平增长幅度超过30个百分点,之后该国就会迎来一轮金融危机。日本在1985年至1989年、欧洲在2006年至2010年落入了“5-30”魔咒,而美国则分别于1995年至1999年和2003年至2007年两度满足“5-30”规则后陷入危机。

按照BIS的数据,中国的杠杆率由2010年的187.7%上升到2015年的254.8%。中国社科院的数据则显示,中国全社会的杠杆率由2010年的190%左右上升到2015年的249%。

除了速率,还应该分析杠杆率的结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剑峰认为,从一些发生了金融危机国家的案例来看,其实杠杆率并不高,但结构出现了问题。以美国为例,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企业的杠杆率最高,其次是政府,家庭最低,但2000年后家庭部门的杠杆率上升过快。

财新莫尼塔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分析了杠杆率的结构后,认为非金融企业的杠杆主要分布在国企。而国企由于是政府财政刺激的载体,在地方政府稳增长诉求的推动下,扩张债务,导致杠杆率上升,但投资回报率又在下降,借新还旧的需求在增加。这样一来,投资回报率的下滑和杠杆率的攀升,成了一个彼此强化的恶性循环。

他总结道:“国企杠杆率高企的背后,其实是增长模式的问题。”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看来,逻辑是很清楚的:中国原本靠出口拉动经济,2008年金融危机后外需急剧下滑,转变为投资驱动,但投资回报率不断下滑,只能通过不断举债来延续,而举债的机制也不完全市场化,大量资金流入了预算软约束平台。

一方面,杠杆率在2008年后快速上升;另一方面,投资回报率在下降。大量的资金流入了投资效率并不高的预算软约束部门,并对民营企业形成了挤出效应。

白重恩表示:“经济增速下行,为了保增长就靠投资刺激,尤其是与地方政府相关的投资,但效率又比较低,挤占了资源,效率进一步降低,再加大刺激,我把它称为‘新二元经济陷阱’。如不走出这个陷阱,杠杆率会越来越高,投资回报率会越来越低。我不认为目前的问题是周期性的,应该是趋势性的,所以必须采取必要的改革行动。”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