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显示 收起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 全年减税规模或超预计的

4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财政政策的措辞有了新的变化,这也将决定未来财政政策的走向。

财政政策

会议指出,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其中,就包括提高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专项债三箭齐发。但是,相较此前“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的论述,本次会议删掉了“适当”二字。

基于当前经济运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专家认为,今年财政赤字率突破3%势在必行,有可能达到甚至超过3.5%。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首席教授朱青测算,如果按100万亿元GDP规模计算,赤字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够释放出1万亿元财政资金。

此次会议明确了使用特别国债的方向——抗疫。具体会是哪些领域?从近日湖北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扩大有效投资的若干意见》可窥一二。其中提到,“围绕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的8个领域66个专项,中央特别国债支持的4个领域32个专项,特别是应急医疗救治能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县级医疗诊治能力、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医废危废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等短板弱项”。

市场普遍预计,特别国债的发行额度在万亿元,而专项债规模将超过3万亿元。政府借债筹集的资金怎么用?按照此次会议做出的部署,即国内需求和有效投资“两扩大”。

此次会议提出,“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此前相关措辞是“合理增加”。公共消费的支付主体是政府部门,其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收入,例如,政府在疫情防控期间对患者医疗方面的支出就属于公共消费,平时对城市公交系统的补贴也属于公共消费。

数据显示,如果将2020年的公共消费率提升2个百分点至16.7%(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于需要增加2万亿元政府财政支出,作为提升居民社会公共服务的支出。

此次会议明确,“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这被业内人士认为是新一轮基建即将启动的信号。在长期从事基建投资研究的北京明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杨晓怿看来,基建投资一直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基建虽好,但体量终究有限;必须让传统基建与新基建相互结合,才能起到“稳投资”的作用。

尽管当前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主要体现在支出端发力,但是此次会议也提出“推进减税降费”,而此前相关基调则是“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这意味着当前不仅仅是落实好现有减税降费政策。从现有节奏和力度来看,未来还可能会有阶段性的、针对性的减税降费举措出台,并延续到全年。”中国财政预算绩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表示,全年减税规模甚至可能超过此前预计的1.6万亿元。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