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显示 收起

积极财政政策更积极有为 突出减税费增举债花好钱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202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以更大的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

财政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如何更加积极有为?从政府对今年一揽子积极财政政策的部署来看,突出减税费、增举债、花好钱,即有“减”有“加”,有“保”有“压”。

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工具之一,今年全年企业新增减负或超过2.5万亿元。去年我国减税降费规模高达2.36万亿元,被称为史上力度最大的减税降费举措。而今年面对疫情冲击,新增减税降费规模将再创新高。

减税降费,一方面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利益再分配,概括来说就是前者让利后者;另一方面,也是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基础性安排。减税降费再次被放在重要位置,就是为了“放水养鱼”“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财政收入持续承压,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空间在哪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给出的答案是:强化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

比如,今年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前期出台的6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

从减税降费的结构来看,去年减税降费中主要以减税为主,而今年全年仅社会保险费减负就会减轻企业负担超过1万亿元。

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认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部署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特别是针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税务部门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各项税费优惠政策正在发挥积极作用。下半年,减税降费力度将更大,广大市场主体将会有更多获得感。

减法做好,加法也要做好。积极财政政策的一大特征是增支,在收入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钱从哪里来?

根据安排,今年把赤字率提高到3.6%以上,新增1万亿元财政赤字和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2万亿元资金将全部转给地方。

无论是赤字率突破3%还是发行特别国债都很不寻常,前者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发行特别国债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也只有过两次。

有了资金来源,花到哪里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让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决不允许截留挪用。

此外,今年安排了3.75万亿元的地方专项债,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例如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充电桩、新能源汽车、新消费等。

对此,财政部部长刘昆算了笔账,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支出预计分别超过18万亿元和24.7万亿元。一收一支,多出来的逾6.7万亿元就是释放出的财政资金,比去年加大了力度,做好了对冲,实现了积极。

另一方面,我国目前财政支出规模超30万亿元,如何用好这笔资金,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率,也是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涵。

相较去年中央财政压缩一般性支出平均幅度达10%,并压减“三公经费”3.8%的要求,今年中央本级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可见政府过“紧日子”的决心之大。

政府过“紧日子”的同时,基本民生领域支出却只增不减。比如,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全国近3亿人领取养老金,必须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开展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

“政府过‘紧日子’,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好日子’,这是一个长期方针政策,并不是短期应对措施。”刘昆表示。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