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投资分析

显示 收起

李小加:未来互联互通后 为国民资产配置多元化做贡献

在深港通开通之际,香港交易所(00388.HK)行政总裁李小加在接受专访时承认,深港通的开通就像是第二个孩子的出生,虽然没有当初沪港通那么兴奋,但也是对未来充满希望。

李小加谈深港通

李小加在专访中反复用“建桥”来形容两地市场的互联互通,除了建桥的过程,李小加对于建桥的意义、规划都有很深刻的思考,他未来的工作,将会努力在香港市场引进更多国际公司,丰富港股市场这个“货架”,进而实现国民的多元化国际资产配置。

《第一财经日报》:从沪港通的开通,到现在深港通的开通,您的心情和体会是怎么样的?

李小加:最初推出沪港通的时候,就像孩子刚出生,是最兴奋的,随着这段时间,沪港通的不断成长,深港通的开通就不像当初那么兴奋,而深港通又是两条腿中的另外一条腿,现在终于要迈出去了,也是充满了期待。

日报:在深港通的开通过程中,哪个部分需要投入最多精力?

李小加:沪港通和深港通是重大交易模式的创新,意味着互联互通时代真正开始了。过去在建桥之前,思索最多的是,需要不需要建桥;在建桥的过程中,就要考虑怎么建桥,建什么样的桥可以让大家走得更容易更轻松,又能让大家得到充分保障和控制;等建好桥以后,就要把辅路、灯、标志做好,让大家真正安全有效过桥。这些东西做完以后,就要考虑人家为什么要过这个桥,过桥以后要干什么,桥的对面有什么东西值得让大家过去看,这一系列的心路历程中,考虑的问题都不一样。

从开始计划到具体落实的问题,到逐渐建设市场结构的问题,再到最后开始思索整体市场需求的问题,尤其是整个桥建好以后,你到底想干什么,想给国家、市场、投资者带来什么,建桥本身是创造了可能性,一旦有了可能性,思路就打开了。

日报:与沪港通相比,深港通方案有一些改变,包括加入中小盘股票、整体额度的改变,对于中间这些细节的部分,您是如何做规划的?

李小加:沪港通在起初设计的时候,有几块矛盾要解决,就是国际投资者有自己的习惯、基础设施和监管环境,要想让大家彻底改变自己去投资是比较难的,能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大家保持住过往的交易习惯,让大家比较容易过桥。

一旦过桥容易了,下一步要思考风险怎么管控,特别是在目前中国资本项目还没有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在中国资本市场,汇率、利率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这种跨境资本流动怎么才能保证有序和交易自由,这就更容易成为一对矛盾。

太容易就会无序,但管太严又可能把它管死了,这对矛盾决定了核心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是在这两个维度上面造出一个方案,既能达到交易自由和便利,又能达到风险的可控,还能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节奏有所顾忌。

刚刚讲到的额度的改变、标的范围,都反映了解决矛盾的思维。以前沪港通的时候,交易有个总额度,是因为当时还在试点阶段,让大家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可以小范围试一下,成了更好,万一不成,也就这么点规模,坏不了事儿,所以说总额度是这样的出发点,让大家知道哪里能停。

而每日额度的出发点是让大家别走那么快、那么猛,在沪港通、深港通这样的新型交易模式下,如果大家蜂拥而来,桥上一下挤满了车,这就有可能有风险,车流太多了,各个问题容易暴露。就像在桥上设一点小坎,别开那么快,每天到点了就刹车了,明天接着再来,每天增长幅度都可控,这样就可以让每天的速度和烈度稍微有所控制。

经过沪港通的两年运作以后,大家都感觉这个交易模式是没有问题的,既能让大家很舒心很轻易地交易,又能让整体规模控制得比较好,所以说,整体额度没有必要再限制。而且这么好的一个交易模式,如果总额度一直存在,很多大公司就不愿意入场。

因为可能这些公司刚入场一半,总额度就到了,对这一年的操作就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大公司的主要工作是股票的配置,它们不想有随时都可能关闭的感觉,所以说这个去掉以后,是非常关键的,也反映了交易机制的整体风险是可控的,只是希望速度别那么快。

实际上呢,这次的每日额度还是保留了,不过深港通开了,两边的额度都等于翻番了。因为北上等于是变成两条线了,而南下的话,可以从两个市场来香港,所以说每日的额度也都提高了。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