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显示 收起

新三板做市商盛宴散场 供需失衡有待破解

回首两年前递交调岗申请的那一天,如今某上市券商做市团队资深项目经理、曾经的准投行保荐代表人邹洋,已不知道自己当时的决定是否正确。

新三板做市商盛宴散场

“我当时坚信,得新三板者得天下。新三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年一遇的大机会。新三板很可能就是让我未来实现逆袭的大舞台。”邹洋这样回忆。出于这样的信念,邹洋选择离开投行部门,转投新三板做市业务。

2014年8月25日,新三板做市制度启动。全新的交易制度,配合之后大半年时间资本市场的活跃,令新三板成为一个新金矿,而券商做市业务部门也成为离金矿最近的人。邹洋的职业生涯似乎已离所谓的“逆袭”不远。

然而,两年后,新三板公司挂牌蓬勃兴盛,二级市场做市成交却日渐冷清。在成交低谷,平均每家做市企业成交11.5万元,不足成交最旺盛时的百分之一。新三板做市何以遭遇当前困境,值得每个市场参与者深思。

“躺着赚钱”的美好时光

让我们将时针拨回到2014年8月25日。彼时,做市业务刚刚上线,伴随着市场对这一新兴事物的半信半疑,做市业务缓慢起航。直至2014年四季度,在牛市东风的吹拂下,新三板市场开始量价齐升,做市企业在做市商的背书下备受各类投资者追捧,市场供需关系发生逆转,做市企业以及做市商都变得炙手可热。

由于新三板上不设涨停板,单日涨幅达到20%、30%的做市企业俯拾皆是,有的企业在做市首日股价翻倍甚至更高。一个又一个造富神话在新三板上演,做市企业无论质地好坏,股价集体大涨。点点客等少数业绩与题材俱佳的做市企业股价在短短六个月之内涨幅逾11倍。

在巨大财富效应下,各路资金蜂拥入市。投资者交投热情被全面点燃,彼时,231家做市企业的最高日成交金额达35.73亿元,平均每家为1546.75万元。

受益于新三板交投热情高涨,做市商们通过买卖价差收入赚得盆满钵满。根据做市相关规定,买卖两侧的投资者之间无法直接成交,须经做市商撮合交易,即成交价格以做市商申报价格为准。做市商挂出的买一、卖一报价之间则会留出不菲的差价作为做市收入来源。

以彼时的做市第一高价股康复得为例,该股在2015年4月18日收盘时的买一价为105.6元,卖一价为110元,价差高达4%。康复得也并非特例。事实上,在去年牛市巅峰期,挂牌公司买一卖一之间的差价达到4%的现象屡见不鲜。

此外,做市商还通过小额、频繁的报单赚足买卖价差。在去年上半年海量买盘涌入新三板时,大部分股票的卖方挂单低于10手,有的甚至只有1手。而每当这部分卖单被轻松吃下且买盘大量涌入时,作为唯一能感受到买卖盘力量悬殊的做市商,会视买盘情况而提高报价,如此循环往复。无形之间,投资者实际成交价格与下单时目睹的市价已有不小差距。

某不愿具名的私募人士给记者算过一笔投资账:他在2014年11月投资新三板近1亿元,并在去年上半年全身而退,退出前浮盈接近1倍,实际退出后的净利润有5000多万元。

早先布局的做市商们坐享巨大的买卖价差收入,同时所持的库存证券持续升值,说“躺着挣钱”并不为过。新加入的做市商来不及从场外定增拿到库存证券,便从二级市场上大量低价吸筹,待股价拉高后出货,同样赚得盆满钵满。

彼时做市商们的收入也如火箭般蹿升。2015年,券商做市部门收入普遍翻倍。做市部门从业人员的收入也从乏善可陈涨到最高千万级别。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